必须在充分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着眼我国生态环保的发展阶段,通过解放思想寻找更好的路径,更早一点解决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
(据9月7日《北京青年报》)环境问题愈发被重视,环保治理也愈发努力。并指出,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检验环保工作的唯一标准,环保部门需要改进考核方法,直接回应公众的期待,让环保考核工作和老百姓的感觉直接挂钩。
诚然,环保治理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有成绩更要有成效,环保治理若不能以结果为导向,那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可能是缓慢的、拖沓的,改善的节奏也就难以缓解民众的急迫感。从数据上看,政府和社会在环境治理上的确付出了努力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实环境给民众的感受却是:努力的结果在哪里?并非民众的期待和要求太高,而是治理效果还没能得到显著体现。如果说考核总量减排主要是在监测环境治理的量变过程,注重的是数据层面的改善;那么民众感受则更侧重于对治理结果和成效的检验,期待的是实质改变。两种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虽然宗旨都是为致力于环境的改善,但在导向上却存在着区别:总量减排考核的是治理过程中动态的效果,而民众感受则来自于最终的结果。
而环保考核要用好民众感受这张试纸,除了理念上的敬畏和考核标准上的体现,更需要扩大与民意对话的空间,建立畅通的信息互动机制,常态性、动态式地关切民众对环境的感受,接受公众的批评相比15年前,新大气法条文增加一倍,明确了政府职责,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及处罚标准,并要求公众举报渠道畅通。最后,加强节能环保执法监管。
印发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等中期评估和考核验收管理办法其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严格落实新修订的《环保法》,切实加大监管力度,明确企业和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加大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发改委透露,下一步将首先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
从高耗能产品产量看,上半年,焦炭、烧碱、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下降3.4%、1.9%、5.3%、4.2%。开展节能减排重大技术试点示范,支持创新性技术推广应用。
今年上半年全国供电煤耗率为314克/千瓦时,同比下降3%。推动制订能评条例,明确能评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形成能评闭环管理。单位产品能耗是反映产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上半年,原煤产量同比下降5.8%,天然气、原油保持平稳增长,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上半年,重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0.9%,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1%。出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印发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等中期评估和考核验收管理办法。最后,节能环保产业酝酿较大突破。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发改委今日发文表示,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率先突破战略,推动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动水污染防治有关工作。
完成50项节能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发布空调、冰箱、平板电视产品领跑者制度细则。以浙江省为例,今年15月全省38个大类行业中,31个行业单耗同比下降,下降面超过8成。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率先突破战略,推动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首先,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发改委指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两高行业保持较低增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积极推广,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据国家能源局统计,上半年,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量同比增长8.7%,其中水电、火电、核电、风电分别增长5.7%、6.4%、24.5%和26.8%,电力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促进了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布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修订《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数据的开发,鼓励各地区各部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等新模式,努力构建制度+技术的有效监管体系。
深入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经验。加强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和监测预警,及时按月发布各地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
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继续保持较快下降,节能减排的有利因素正在积聚发力,节能减排进展总体顺利。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能效水平明显提升,2014年,火电机组供电煤耗降至319克/千瓦时,远超十二五末达到325克/千瓦时的目标。最后,加强节能环保执法监管。
第三,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其次,促进循环经济做大做强。产业集聚发展势头明显,涌现出一批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区,为消费者打造节能环保一站式服务,提供诊断、方案设计、工程建设等一条龙服务,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融资、商事、上市等优质服务,培养集聚了一批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努力破解节能环保市场的行业和地区垄断、保护,建立全国统一、公平透明、监管有效的市场体系,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建设。
做好2014年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现场考核结果的应用,对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难度大的地区开展专项督查。严格落实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脱硫脱销除尘电价等政策,取消地方擅自出台的优惠电价。
发布《国家鼓励的节水设备(产品)目录(2015年版)》。行业产值保持较快增速,比如上海市2014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778.3亿元,较2010年增长近一倍,其中节能服务业总产值达到368.54亿元
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最后是怎么测,要解决好技术和队伍的问题。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的基础。这表明,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将大刀阔斧展开,我们认为,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难点,才能将这项工程从美好的顶层设计真正落到实质建设。调查显示,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环境监测的软肋,尽管我国家现有监测人员近6万名,但监测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且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较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这就提示我们要加强高级监测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利用这些先进的监测技术,获取到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机制,才能够从制度层面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从而跟进后续的监管和治理,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其次是谁来测,要弄清各方权责。近日,中央审议通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新格局。
比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区分政府监测和企业监测方面都做得较好,值得借鉴。在发挥政府政策制定和监管功能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科研机构、环保类非政府组织以及第三方专业监测机构的功能,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类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服务供给。
传统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物监测,比如对空气、水质、土壤的监测,对污染源和排污者行为的监测,这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内容,必然也是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在监测网络的布局之初,就应该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细化生态和环境监测的指标,从而真正建设成陆海统筹和天地一体的监测网络。